首页
专业股票配资平台
在线配资炒股申请
国内配资股票操作

线下配资开户 郑和下西洋的追忆与遐思

发布日期:2024-09-20 22:59    点击次数:61

线下配资开户 郑和下西洋的追忆与遐思

郑和铜像下的追忆线下配资开户

我家比邻南京宝船遗址公园。退休后,几乎每天都要去宝船公园散步。当我来到郑和铜像下,看到郑和目光炯炯,衣袂飘飘,一派大国使者的风度,总会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情感,随后引发绵绵遐思和不尽追忆。我曾写过多首(副)赞美郑和的诗词和楹联,较为满意的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时所撰写的一首词和一副联,现摘录如下:

满江红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沧海扬帆,云飞处、萧萧风起。频眺望、水天一色,乡关万里。骇浪惊涛连日夜,紫霞皓月辉天地。廿八年、七度下西洋,谁能及? 精卫志,无时已;尧舜业,开新史。愿文明创举,五洲传递。民族精神循正道,和平使者存高谊。至今朝,三宝井栏边,丰碑立!

中科通量作为产业互联网算力系统服务提供商,以高通量计算技术为核心,深度渗透各产业环节,用新质生产力支撑国有企业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实现飞跃性升级。截至目前,中科通量的技术服务已在视频感知、交通、金融、能源等多个关键行业领域的国有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卓越的性能与显著的成效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与信赖。

题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七涉重洋,英名不逊哥伦布;

首开新纪,伟业远超麦哲仑。

我采用诗词和楹联的形式,试图倾吐对郑和深深的崇敬、钦佩和赞美之情。但我清楚地知道,短短的诗联又怎能概括郑和的巨大历史功绩。当年,从1405年6月至1433年4月的28年间,郑和亲率船队出使西洋(即我国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七次,前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4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的索马里等国。其船队船只之多之巨(有60多艘至200多艘船只,指挥船吨位高达5千吨),船队人员之广(根据航海需要的各种人员竟达2万7千余人),每次航程之远和时间之长,在当时世界的航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郑和的船队从南京和福建等地集结至太仓的浏河港,然后扬帆起航。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直驶大海,何等威严的阵势,何等壮观的场景。就是当今再现,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上述楹联中的“不逊哥伦布”和“远超麦哲仑”并非虚语,毫不夸张。从航海的时间看,郑和七下西洋,前后28年(1405—1433),比哥伦布和麦哲仑早了近百年。而哥伦布共四次航海,前后10年(1492—1502),麦哲仑只有一次航海,前后4年(1518—1522),且麦哲仑在1521年死于菲律宾了;从航海的规模看,郑和首下西洋,船队共有船只200余艘,人员多达27800之众。哥伦布和麦哲仑所率船队不超过10艘(且船只吨位远不如郑和船队),人员几十到二百余人不等;从航海的目的看,郑和起初是根据皇帝之命去探寻建文帝下落(当时怀疑建文帝逃亡海外),间或与各国之间进行贸易,后来主要是对各国开展贸易和文化交流。哥伦布和麦哲仑的航海完全为了殖民需要而寻找“新大陆”。由此可见,哥伦布、麦哲仑和郑和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郑和下西洋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一,郑和下西洋将中国汉代以来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顶峰。在官方主导、民间参与下,中外产品、技术、文化等通过海上丝路,不断融入到双方的社会经济文化之中,给世界各国带来深远影响。尤其是亚非沿海国家,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是难以进步的。通过郑和大航海的有力推动,大大拓展了所经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提升了各国的综合文明程度。郑和下西洋还为我国现代的“一带一路”、“海上丝路”的战略擘画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二,将航海精神发挥到极致。在古代,由于受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浩瀚的大海本身就是一道天堑而难以逾越。郑和是一位能做大事并能做成大事之人,他高瞻远瞩,眼光独特,意志顽强,勇敢坚毅。航海,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具有一批懂得航海知识和实践的人才;其次,要渡海必须具备工具,必须建造适合远航的各类船只;再次,要组织一支文武兼备的骨干队伍;等等。显然,这些要素都纳入了郑和这位领军人物的周密运筹之中,七下西洋航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和惊涛骇浪都被一一征服了。

其三,郑和开拓的是和平航线。哥伦布、麦哲仑以及达·伽马这些航海家们的航海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王室的要求即开疆拓土的殖民利益,其中充溢着掠夺、奴役、杀戮甚至是战争。反观郑和七下西洋,当最初的目的达到后,就和所经各国展开经济往来、互通有无的贸易活动,并进行文化交流,将我国中原先进的农耕知识予以传授。至今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三宝井”就是郑和船队所凿,郑和的随从医生们还为当地百姓治病送药,展示了协和万邦的风貌和泱泱大国的风范。2004年,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肯尼亚少女瓦玛卡 · 沙里夫来南京寻根,并被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后读书深造的故事,一时成为美谈而在民间广为传播。

在宝船遗址公园开园时我曾放声歌吟:一次细心的考证挖掘,/寻回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平添了一座令华夏自豪的公园。/波光粼粼的几汪池塘,/曾连接大海大洋的汹涌波澜。/在这里分明感受到了——/马六甲海峡的涛声,/红海口岸的喧闹,/非洲之角的热度,/恒河畔对家国至死不渝的思念。/时势成就了英雄创举,/当初为了完成一项特殊使命,/竟然开拓出一条和平航线。

简言之,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雄辩表明,郑和开创了古代航海的新纪元,是我国古代的航海英雄,并当之无愧地进入中华民族英雄的行列。

郑和七下西洋给南京留下深刻影响,迄今南京与郑和有关联的景点有:静海寺、天妃宫、宝船遗址公园、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净觉寺、大报恩寺、阅江楼、浡泥国王墓、牛首山郑和墓等。时至今日,非常需要强化国人的海洋和海权意识,我们祈愿郑和的航海精神生生不灭、赓续弘扬!

郑和墓碑前的遐思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在1433年4月不幸病逝于印度古里。据史载,郑和是按照伊斯兰教规“裹身不棺”而予以海葬的。由此推断,在南京牛首山的郑和墓应该是衣冠冢了。

2022年4月,适逢季春时节,我来到了牛首山南麓,瞻仰并祭拜了郑和墓园。郑和墓园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按伊斯兰风格修建。墓前建有高5.6米、宽3.2米的牌坊,上书“郑和墓”三字。接着是140.5米长的墓道,象征郑和从1405年开始首航,墓道两旁植有苍松翠柏,一派葱茏景象。在墓道右边建有重修郑和墓的碑记,记载着1985年7月开始重修过程。墓前建有四组7层28级台阶,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墓圹呈长方形,墓盖下部雕饰祥云草叶莲花座,顶部有青石所制塔式墓盖,刻阿拉伯文“泰斯米叶”。整座墓园呈现庄严肃穆氛围。我伫立在郑和墓前且沉思良久,并虔诚地鞠躬致敬,表达自己深深的崇敬之情。

在返程路上,我继续思考着一些问题。回来后又翻阅了相关资料,并请教了几位学养深厚的同仁。对于郑和墓与南京牛首山佛教之间的关系,我谨谈些浅陋之见。

其一,从小我们学历史,都知道郑和出生在云南省的一个回民家庭,其祖父、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还曾到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郑和本姓马,郑和原名马三保,亦称马三宝,原是宫里的一名太监,因立有战功被永乐皇帝朱棣信任,赐郑姓于他遂改名郑和。尤其是永乐皇帝认为郑和堪当大任,故委任其出使西洋。郑和航海成功后,明代朝廷给予极大褒奖,民间同样对郑和下西洋给予极大尊崇。位于牛首山郑和墓园的边上有一个郑家村,村中有郑和的后代,他们忠心如一看守墓地,六百年来其后代和游人们都自觉地瞻仰和凭吊郑和。由此,足见郑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深厚情感。

其二,我们知道,南京是中国佛教的重镇,牛首山作为佛教禅宗发源地,被誉称佛教圣境。早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就在南京广泛播扬,几多庙宇分布在牛首山一带。有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绝句为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尤其是随着现代的佛顶寺、佛顶宫和佛顶塔的建成,牛首山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更是得到显著提升。座落在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园得到莫大礼遇和妥善保护,充分表明佛教的慈善、宽厚和包容,体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一个伟大的民族必定英雄辈出,英雄应当受到敬仰和崇拜。郑和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航海英雄,他的英灵得到牛首山佛光的照耀和护佑,可谓共存共荣,相得益彰。

其三,牛首山这片佛教沃土成为郑和灵魂栖息地,这既是郑和的幸运,也是牛首山佛教界的荣耀。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其长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但郑和与佛教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情谊。据史载,郑和少年时长在朱棣的燕王府,受到佛教熏陶。生前他积极参加佛事,捐印佛经书籍,大力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播。时下,也有郑和皈依佛门、信奉佛教的种种说法。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提供实证加以证实,在此不予赘述。在漫长的航海过程中,郑和始终信奉和尊崇海上女神妈祖,将妈祖视为其航海中化险为夷的精神支柱,航海返回后还向朝廷奏请建造妈祖庙(天妃宫)以纪念。这既展示郑和信仰呈多元化的一面,亦彰显郑和丰满的人格风采。

通过撰写这篇拙文,笔者深深领悟到,佛教自东汉从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经两千多年的演变、演化和“扬弃”发展,已完全中国化了。中国佛教文化中的精华,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到了促进安定团结、和谐平等和疑心聚力的正能量作用。无疑,她也成为实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

走笔至此,凝望着窗外的无边春色,想到此时的牛首山应是生机蓬勃,绿意盎然。特赋七绝诗一首,以表心迹:

九万里风帆正举,和平航线足千秋。

佛光长佑英雄墓线下配资开户,牛首高昂禅境修!

牛首山哥伦布郑和麦哲仑航海发布于:江苏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owered by 专业股票配资平台_在线配资炒股申请_国内配资股票操作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